在黄骅民间,有一种叫做面花的传统面食。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,但在这精美的面点背后,还有一个同样美丽的传说,如面花上的纹络,行云流水,丝丝入扣,浸润您的心......
那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,自京师沿运河南下,然后弃舟而行,至渤海之滨的韩村(今黄骅),突然想起一件事:明天就是自己的生日了。乾隆爷决定在这滨海城镇过个像模像样的生日,于是向当地知县传下口谕,明日午时安排一桌寿宴。
这下可愁坏了盐山知县。要知如今已是初冬时节,其它菜品都好说,这寿桃,去哪里置办呢?深夜,知县依旧在灯下长呼短叹,怕坏了皇帝雅兴,恐官帽不保。
这时,知县的女儿花儿轻轻走到父亲身边,问清原委后,心生一计:以木刻模,和面为材,手工制作一个寿桃,或可蒙混过关。知县眼睛一亮,又面露难色,这刻模巧匠难寻啊。
花儿轻描淡写地说:“何不让小木匠试试?”
书中暗表,小木匠原是知县府上杂役,与花儿暗生情愫。被知县察党,当然不能容忍自家闺秀下嫁一个杂役,前几天刚将小木匠逐出府门。因此父女一直不睦。
知县愤愤说:“我就知道你心里还装着那小子!”但他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,只得听从花儿的建议。
花儿连夜找到小木匠。小木匠取出一块上等榆木,精心刻制寿桃模具。北榆纹细质坚,最宜雕刻。花儿默默注视着自己心爱的人,劳作中的男人最有魅力。厢房中虽冷似冰窖,小木匠的额头上却浸出细密的汗珠。
天至拂晓,小木匠轻轻吹去木模上的碎屑,满意地审视自己的作品。花儿凑近一看,不禁赞道:“真美。”
在经历和面、揉肥、调碱、压磕、晾印、醒发、屉蒸等多道工序之后,一盘热气腾腾的面制寿桃,终于在午时被端上乾隆谷的餐桌。
乾隆惊问何物?知县答日面花。
只见这面花,润若羊脂,令璞玉无光;入口筋道,唇齿溢麦香;食尽口舌生津,回味悠长。皇帝龙颜大悦,说北京城都没有如此美味!遂命知县宣制作者进见。
知县松了一口气,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回肚子里。小木匠和花儿一起拜见皇上,玉树临风,不卑不亢。乾隆问:“此美食何名?”
小木匠答:“小人为其取名花儿。”在一旁的花儿心头ー震,暖流涌动。用心上人的名字命名亲手制作的美食,这其中的浓情蜜意,恐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。
乾隆皇帝当然不解其中深意,自言自语道:“面制的花儿…面花儿…”随即话锋一转:“你二人随朕进宫如何,也让朕的爱卿们品尝到面花的美味。”
小木匠朗声道:“面花需用本地盐碱地上特产的麦粉制作方成,京师再好,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。”
乾隆虽略显遗憾,但也没影响到胃口,把一盘面花吃得精光。故事结局皆大欢喜:知县因进献面花而被御赐顶戴花翎,连升三级;他为爱女和小木匠操办了体面的婚礼,有情人终成眷属;夫妇俩将木模雕刻和面花制作技艺传授给了众乡亲……
岁月荏苒,与这片热土相关的民间传奇已不再有年轻人愿意讲颂,而被皇帝品鉴过的面花,却成为名声在外的黄骅特产,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现代化生产工艺让面花的质量不断提高种类日趋丰富,是黄骅人感觉倍儿有面子的馈友佳品。
最后告诉您一个小秘密:那款最经典的寿桃面花造型,将它倒过来看,依稀就是一颗心的形状。那是小木匠对花儿的爱情表白。
摘自《乡野拾珍》 ——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